沿着陕西南路向北走两公里,右拐,就是辛爱路。 这条马路只有九百米长,单行道。左边是居民区,叫遇缘邨。一条弄堂钻进去,两侧是多栋联排式洋房,三层混砖、坡顶红瓦,彼此如恋人般额头对额头,亲密相望。 遇缘邨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,最早是轮船招商局的职工宿舍。一个百年过去,人员变迁,如今居民只剩大批六十岁朝上的本地老人。 社区老龄化严重,连带着路边商业凋敝,时髦小店都不爱开来这里。除了几个自有店面,剩下的都是理发维修之类的民生服务。前两年,市政来做门头改造,整条马路兜完,不过十来分钟,唯独在辛爱路99号门口停下。 老马路旧时布局诡谲,99号本是一间前后通透的大店面,后来中间砌墙,被硬生生一分为二,拆成了两个独立商铺。 说独立,却仍需共用一个入口,外人走进去,才会发现两扇面对面的店门,一个写99-1号,另一个写99-2号。 改造队伍考察半天,对这个特殊情况束手无策,认为是历史遗留问题,最后给的解决方案是为公平起见,两家店的招牌都不能沿街,只可挂在各自门口。 99-1号是文房店,一块楠木匾额,上书“涧松堂”。字体板正,颇为古朴。 对面的99-2号,只在玻璃推门上贴了四个字:天天饭店。快印店出品,看着有些随便。 饭店做的是上海本帮菜,价格低廉。最近新开业,正在大搞酬宾活动,用餐有八折优惠。精打细算的周边居民闻风而至,连续两周人来人往。 客人一多,总有老眼昏花或粗心大意,找到99号也不细看招牌,等到推开门,看清店内布置,他们才哎呀一声,惊讶问,不是饭店吗。 一道声音在书桌后冷不防响起,说走错了,吃饭去对面。 语气相当不友善。误入的客人听了,退出去,转身发现玻璃门,紧跟着就有人问候,说欢迎光临,几位?这边坐。 嗓音清亮,精神气十足。 正在练字的徐运墨停笔,摘下新买的耳塞,打开手机就是一条信息过去:@天天-夏天梁,今天第12个,你们太过分了。 十分钟后,商户群显示有人回复:不好意...